中班4月份学习文章

作者:2015/05/12 12:00

浅谈中班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与指导

摘要: 给孩子一个空间,让他自己往前走;给孩子一个条件,让他自己去锻炼;给孩子一个题目,让他自己去创造。区角活动是在一定的时间、空间内设置各种区域,为幼儿提供各种丰富的材料,提供充足的时间、空间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意愿选择内容,宽松、自由地进行活动的一种教育方式。所以,对幼儿而言区角活动是自由游戏、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对教师而言,区角的布置也好,材料的投入也罢都应体现一定的教育意图和教育要求,一系列的创设和投入都是为了激发幼儿对周围环境的兴趣,引导幼儿动手操作,学习探索。而在区角活动中,幼儿的兴趣往往来自于材料,幼儿的各项发展更依赖于对材料的操作。

关键词: 区域活动 材料 幼儿发展

《纲要》指出:“为幼儿的探索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和经验;支持引发幼儿的摆弄、操作、实验、制作等活动,引导他们通过自己的发现主动建构有关的知识经验。”区域活动已其相对宽松的活动气氛,灵活多样的活动形式,丰富得操作材料,深受幼儿喜爱。所以,区域活动的开展越来越受到幼儿园和教师的重视,我园也积极开展了区域活动。在中班,我们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精心设置每个区域,让幼儿在宽松的心理环境下,按自己的意愿和需求进行活动。在开展区域活动的同时,我们随时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情况,不断地调整活动区的材料。那么,如何更好地开展区域活动,是我们共同思索的问题。虽然我们的经验不足,但随着区域活动的深入开展,我们也逐渐总结了一些经验,在探索中不断前行。

一、根据教室空间、幼儿人数,划分区域。

由于我班活动室场地小,房屋结构是里外套间,开展区域活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因此我们根据本班实际情况,最多只能开设4个区角,其中有数学区、美工区、阅读区、建构区,投放的材料也只能分类放置在活动室的玩具柜里。因活动空间小,区角场地无法固定,

所以在每次区域活动时,我们会和幼儿一起把桌子和材料提前摆好,不过这充分锻炼了幼儿动手摆放、整理材料的能力。        

数学区、美工区、阅读区属于比较安静的活动,我们安排在活动室的大屋,幼儿需要在桌上参与活动。而建构区材料主要是一些积木,幼儿搭建时需要一定的场地,我们把建构区安排在活动室小屋进行,与其它三个区分开,互不干扰。为了保证幼儿更加有序地进行区域活动,我们还制作了不同颜色的花瓣标志牌,参加区域的幼儿必须带上牌才可参加活动,如发现自己想玩的区域没有标志牌了,说明人数已满,幼儿只能另选一个区。这样一方面可以控制各区人数,使区域活 动有序、顺利进行,另一方面幼儿可以自行选择区域,教师不用过多的干预。

二、各区材料的投放

(一)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投放适宜的区域材料

在设置区域之前,我们先了解了本班幼儿的兴趣需要,根据幼儿的兴趣需要,创设幼儿感兴趣的活动区,投放幼儿能够自由选择、便于操作、大胆探索的材料。如在美工区,我们投放了橡皮泥、手工纸、皱纹纸、碎纸片、蛋皮、粮食作物、广告色、毛笔等多种材料。除此之外,我们还为幼儿提供了一些半成品材料,如各种形状纸编、鞋垫、蛋壳以及各种图案轮廓等,利用这些半成品,幼儿可以自由发挥、创造,使他们对美术活动产生浓厚的兴趣。但是什么材料幼儿活动一段时间后,兴趣就有可能减弱或转移了,根据这一情况我们随时变换一些材料,做及时地调整。如:孩子们喜欢剪剪贴贴,我们增加了一次性的纸杯、小碗、彩条纸、即时贴等等提高幼儿兴趣的材料。又如孩子对泥工活动兴趣降低,被其他活动吸引,我们就把彩泥放在玩具柜,过一段时间幼儿想玩了就自己会拿取。在数学区,我们围绕中班的教学大纲,投放了“拼图形”、“找朋友”、“给小动物找家”、“按数取物”“分一分、写一写”、“翻翻乐”、“铺地砖”等多种材料,通过操作这些材料,幼儿不仅巩固了教学活动所应掌握的知识外,而且也满足了幼儿操作兴趣,同时老师也能更好的去指导、了解幼儿学习情况。在图书区,除了摆放出许多幼儿喜欢的图书外,我们在区域里放了几张泡沫垫,还发动家长收集了几个可爱的靠垫。让幼儿在良好的环境氛围下,放松心情,安静的阅读。在建构区,我们以大块的积木为主要材料,幼儿可以任意拼搭和组合,并为幼儿的想象和创造提供空间。孩子们很喜欢这些积木,每次活动之前他们都会高兴的说:“我们又要去玩积木了。”“今天我们要搭什么呢?”充分体现了孩子们对材料的喜爱。

(二)、根据幼儿能力发展情况,投放不同材料。

每个幼儿的认知水平、经验和能力都是不同的,活动区活动的最大特点就是能为不同能力、兴趣的幼儿提供适于其发展的活动环境。因此我们在活动区域中应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身心特点投放不同层次的活动材料,做到有的放矢。投放材料时,我们注意了提供难度不同的材料,按照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要求,使材料“细化”,充分发挥活动材料的优势。根据幼儿能力的不同提供操作难易程度不同的活动材料,便于教师对不同能力的幼儿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更好的做到因材施教,促进幼儿在原有水平上不同程度的提高。

1、不同目标材料的层次性

某一个目标可以通过若干材料的共同作用来实现,一种材料也能够为达成多项目标服务。我们将幼儿发展目标与这些材料的教育功能对应起来,让不同水平幼儿按自己的需要选择喜爱的区域活动。如学习“物体对称”,我们在数学区中投放了“堆高塔”“铺地砖”几何拼图材料,幼儿通过对图卡的操作,发现物体的对称性。在美工区中,投放各种豆子进行粘贴画蝴蝶、花朵,幼儿能利用对称特性完成图画。在益智区中,投放了各种“找不同”的图片,借着观察多样的对称图形,引发幼儿敏锐的观察力。

2、同一活动中材料的层次性

幼儿间存在着个性、智力、能力上的差异。为了真正发挥操作材料的作用,使每个幼儿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与提高,所以准备的操作材料尽量做到难易结合,使每个幼儿都能合理使用材料,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提升和发展。 如在进行分类活动时,我给能力强的幼儿提供形状、颜色、大小各异的图形片,要求按不同的特征分类;给能力弱的幼儿则提供只有一个变量的图形片,如颜色不同,而大小、形状相同的图形片,这样分类时没有干扰,就显得简单了;能力更弱一些的,则提供雪花片、纽扣等实物进行分类。再如按物体长短排序时,我给能力强的幼儿提供了宽窄不一的纸条,而且数量较多,长短距离较小;给能力弱的幼儿则提供铅笔、游戏棒等材料,且材料的数量少,长短距离大……只有让每个幼儿进行适合自己层次的操作,区域活动才不会流于形式,真正做到既面向全体,又注意个别。

3、同一区域材料的层次性

在同一个区域中提供活动材料,以便于不同水平的幼儿按自己的

需要进行选择,这样既满足幼儿的一般发展需要,又满足了个别幼儿特殊发展的需要。如在开展“数系列”活动时,我们围绕主题教学提供了多种操作材料:

(1)“小小飞行家”活动,练习1~15的对应计数,我们在区域中投放一次性蛋糕盘,中间写着1~15的数字,幼儿根据数字夹上相应数量的夹子或曲别针。

(2)“帮小动物找家”活动,幼儿按照小动物背面的楼牌号找家,将楼房上面的点子与小动物背面的楼牌号建立联系,刚开始,,开始时,幼儿不明白小动物应该放在房子的什么位置,总找不对。于是我们及时在点子下面用醒目的黄色标签贴上01、02、03 ,通过调整材料为幼儿解决了操作上困难,增强幼儿自信心。

(3)“给数字宝宝分一分”活动,投放写有数字的房子塑封图片、双色片。幼儿通过多次抛撒红、黄两面的双色片,探索出数的分合规律。另外,我们还投放了仿真水果,幼儿根据房子最上方数字,就拿几个塑料水果,放在蛋糕盒里操作,经过多次操作结果,总结出数的分解合成规律。我班有一部分幼儿在这方面能力很强,每次都熟练地操作出结果。

(4)在“点心菜单”主题活动,我们在区域里投入九宫格,引导幼儿感受行和列,并在九宫格中标上数字,引导幼儿找到几行几列后,根据上面的数字放入相应数量的小动物。材料的多样性,丰富了幼儿的操作内容,大大提高了幼儿的活动兴趣。

(三)、结合主题活动,投放有情境的操作材料

区域活动的创设是主题开展兴趣的切入口,也是教学活动的延伸。所以区域活动的创设一定要根据主题的开展进行及时的填充和更新。创设中要开动脑筋,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采取多种形式,真正发挥区角活动的互动性,让各区域都“活”起来。

例如开展了“保护地球,从我做起”的主题活动,我们先后开展了以“我为地球添色彩” “认识地球仪”“是谁污染了我们的环境”等活动,  

我们创设了主题墙饰和开辟活动区域,幼儿可以用绘画、剪纸等形式展现出一幅幅优秀的作品,其中有“我要给地球妈妈穿上绿裙子”“我要给地球妈妈戴上最美丽的小花”“我爱地球妈妈”等。孩子们的种种想法,都意味着想要看到一个美丽的地球;在图书区,我们投放了有关了解地球的结构、保护地球的书籍,孩子们通过阅读增强“爱护地球,从我做起”的意识;

区域活动与主题环境不断互动的过程中,促使幼儿更加积极投入到主题活动,幼儿参与主题活动的兴趣、主观能动性等都得到充分发挥。同时,他们也充分感受着主题环境创设给他们带来的乐趣,那就是一种美的艺术和享受,一种成功感和自豪感。

(四)、提供适宜的辅助材料,创设适宜的教育情境。

材料是物化目标的物质载体,但材料在投放后更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启迪,用辅助材料引发幼儿探究搭建的技能是一个小策略,语言激励会使幼儿对活动产生参与的愿望。

建构区中,当孩子们的马路搭建的不够长时,我会对他们说:“我还想往前开呢,可是前面没有路了,怎么办啊?”孩子们就立刻加长他们的马路。当孩子们的马路搭建的不够宽时,我会同时驾驶两辆小汽车对他们说:“这两辆车同时在一条马路上跑,可是盛不下怎么办?”于是孩子们就加宽了他们的马路,“两车道”“三车道”的马路就都搭建成功了,拐弯马路也是在小汽车的指引下搭建成功的。在孩子们搭建十字马路的时候,我们设计了动物园、我的家、KFC和公园四个坐标,放成一个十字路口的四个角上,家和动物园在一个平面上,KFC和植物园在一个平面上。我们便引导幼儿:“今天我又要开车出来了,我要从家先到动物园,可没有路怎么办啊?”孩子们有了经验:“从家到动物园铺一条路吧。”教师:“我在动物园玩了一会又想去植物园了?”“从植物园出来我想去吃KFC。”有了教师语言引发的讨论以及坐标的帮忙,孩子们很好的探究出了十字马路的搭建方法。在搭建过街天桥的时候,我们又加进了行人的标志,在活动中也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有了这些辅助材料的帮忙,通过教师创设相关的情境,使孩子们不是为了单纯的搭建而搭建,而是在情境中搭建,在游戏中搭建,在动手操作中探究搭建的技巧、原理。每次搭建结束后,孩子们都会开着心爱的小车在自己铺设的马路上快乐的游戏玩耍,幼儿体验到了游戏的快乐。

三、教师在区域活动中的观察和指导

在区域活动中教师要学会观察,只有在观察的基础上幼儿各方面的发展水平,了解幼儿的兴趣、需要和思维方式,从而更有效的调整环境,更有针对性的指导幼儿,让教师能够依据不同的观察目的、内容,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观察。在幼儿活动中,我们更关注的是幼儿的活动、了解当前幼儿已有的经验是什么,观察幼儿对什么感兴趣,考虑我们应在哪方面给予帮助,幼儿在游戏中应有自由选择与自主决定的权力与可能。

区域活动:建构区“搭建房子”

活动实录:

师:“今天请小朋友给小猪搭一座漂亮的房子,房子是什么样子的?你们都来试一试!”幼儿自由结组。

A组:耘彤、欣悦一起合作,先围拢搭出四面墙,然后再往里面添加积木,想象房子里面的东西。两名女孩干活仔细、认真。耘彤、欣悦在搭房顶时,发现有些积木并不合适,但耘彤非常聪明,想出了用几块小积木垫在下面,将不够长的积木放在上面当房顶。B组:彭年三人搭,造型有点像宫殿,但也没有房顶。看到此情况,我问小朋友:“你们搭的房子下雨了怎么办?”这句话让三位幼儿一下子想到了房子应该有房顶,他们分别找来长板积木该房顶,然后又在上面加盖了一层。房子虽然不大,但很完整,具有围拢、覆盖的结构。

C组:而男孩白浩鑫却把一块块积木往上摞,只注重房子的结构,而不注意房子的美观。

活动结束后,我组织幼儿观察对比A、B、C三组幼儿搭出的房子,比一比哪座搭的好,A组耘彤介绍小猪家里有里面有床、桌子,用长条积木搭了房顶。B组:彭年介绍想让小猪住在一个宫殿里,上下两层楼。C组浩鑫看到两组搭的很好,自己就找出了问题,说房顶太乱,需要调整一下。但他有自己的独特的想法,他给小猪搭了一间伙房,想到老鼠可以钻进洞里吃粮食,想法不错,但却为没有想到伙房留个老鼠洞是不安全和不卫生的。

教师反思:

在区域活动中,教师既是一名观察者、记录者,记录着幼儿在区域活动中说的每一句话、做的每一件事。同时又是一名参与者,随时根据幼儿出现的问题捕捉教育契机,鼓励幼儿想出搭建的办法。评价环节为幼儿创造了展示自我机会,幼儿之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促进幼儿共同进步。在搭建过程中幼儿逐渐学会了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探究搭建的技巧,获得成功的喜悦。

在区域活动中,教师要充分了解幼儿活动的内容,熟悉每一区域材料的功能,使用方法,对班中每一位幼儿操作使用的情况要心中有底,给予他们充分的活动时间、空间,有的放矢地观察,最低限度地适时介入,给予支持性的帮助,启发引导。

四、教师获得的收获:

通过开展区域活动,幼儿的能力得到提高,参与性、专注力、合作、探索意识、社会交往等等得到锻炼,在各种能力展示中积极涌跃,动手能力有明显提高,幼儿变得喜欢来和爱来园,同时家长反映孩子买玩具的现象明显减少,利用废旧物品与爸爸妈妈一起做玩具感到非常好玩,家长很满意。同时,让我们深深体会到,区域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的游戏兴趣,随时了解幼儿的游戏经验,精心设置相应的活动区域,积极满足幼儿的活动需要,充分尊重幼儿的学习特点,逐渐培养幼儿的游戏习惯,努力成为幼儿游戏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教师在幼儿的活动中,就像是一台摄像机,随时关注幼儿,捕捉他们的闪光点。通过 “摄像”,我们不难发现区角活动时,没有老师参与,孩子们玩的也非常的投入,并且很有意思,这不仅使我想起了南京师范大学朱家雄教授曾讲的“静静的观察一下孩子的活动,可以发现孩子更真实的一面。”由此我想到以前的区角活动组织中,教师参与过多,而造成幼儿向教师引导的方向发展,忽略了幼儿在活动中的主体性,看来,作为教师,该“放手”时就应该“放手”,让幼儿自己主动的探索,以获取更直接的经验。

 参考文献: 

1、林佩芬主编《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实践与研究》宁波出版社2004

2、周蔓.幼儿园环境创设·与区域互动:幼儿园区域活动指导.江西美术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