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实践与研究
课题实施方案
巴城镇凤栖园幼儿园 课题组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现在的幼儿生活在电子时代,活动室内居多,从小和动漫、卡通、电脑为伴,玩的多半是电子、绒毛玩具,电脑游戏,而且可以经常吃到一些洋快餐,也可以天天穿新衣服,在当今物质条件优越的孩子们身上已很少看到带有民俗民间色彩的东西。民俗文化是一个民族特有的文化事象,具有丰富的教育意义,民俗文化具有培养幼儿民族自豪感、提升幼儿知识素养、激发幼儿创新意识、形成健康生态观和养成文明习惯等功能。新《纲要》中指出:“幼儿园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我们中国历史悠久文化渊博,蕴含着许多宝贵的民俗文化教育资源,有着丰富的节日民俗文化,如:春节的拜年、包饺子、剪窗花、贴年画;元宵节的赏灯、猜灯谜;端午节的包粽子、赛龙舟、舞龙舞狮活动等,还有一些趣味民间游戏、民间童谣都是很好的教育素材。因此立足教师熟悉的家乡民俗文化资源融入幼儿园课程的研究是十分必要的。
近几年来地方政府十分重视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工作,开展了一系列活动如:阳澄湖大闸蟹文化节活动、石牌东岳庙庙会、长三角民歌赛、昆曲小梅花展演等。几年来地方政府已走出了一条传统民俗文化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之路。因此依托镇政府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进行幼儿园民俗文化的研究也是十分必要的。然而,当前幼儿园课程内容多以教材为主,教师们实施教材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往往忽视掉幼儿生活中蕴含的民俗文化中许多有价值的资源,从而缺失了对幼儿进行民俗文化教育的机会。
3、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及研究价值:
家长民俗文化在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尚且缺失,2011年教育部颁发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随即在全国各地幼儿园掀起了围绕《纲要》精神探求多元课程模式的热浪,之前的幼儿园课程几乎以“国家课程”为主,“大部分的教育内容与儿童的现实生活脱节”,传统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只是少量渗透在幼儿园“整合主题教育”课程之中,内容也仅仅极少数涉及到节日文化知识的传承与了解。近年来,不少省、市幼儿园在园舍设施设备等硬件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大发展,园本文化的内涵建设作为幼儿园长远发展的生命力,越来越受到关注。在一些专家的指导下,类似的研究课题也出了一些成果。
中央教科所王化敏关于《<新纲要>与农村的高质量幼儿教育》是较早而且较为系统的研究,其中提出要依托幼儿园、家庭、社区三方面,使广大教师建立“人尽其能、物尽其用”的教育资源观和价值观。另一些研究大多以幼儿园实践操作中主题活动的开发与设计为主,理论层面深入不多。
2009年,广西省学前教育研究会在南宁召开,会议主题着力围绕“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各与会幼儿园结合本园实践对“利用本土资源开发幼儿园课程”作了会议交流。从目前来看,有关家乡民俗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研究尚是新的课题,在中小学课程研究中,除课程模式、课程内容方面的探讨外,整合师资培训、社会支持系统等的研究项目也十分鲜见,因此本课题具有一定的理论与实践价值。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陶行知教育思想。
“生活教育”理论: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让幼儿在家乡这个天然的生活课堂中得到锻炼和成长,将教育生活化,生活教育化,使教学成为孩子的乐园,使教学充满创造的活力,使师生成为创造的主人。“教学做合一”:民俗文化特色课程的开发,不片面强调幼儿对机械性知识技能的学习,而是根据孩子的需要、兴趣选择教学内容,把目标、内容编织成主题网络,然后再组织幼儿在厚实的民俗文化情境中去主动探索、积极求知、自主建构、自由创造。
“六大解放”教育理念。
人与环境的互动是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民俗文化特色课程开发注重解放幼儿的手、脚、眼睛、鼻子、嘴巴、空间……让幼儿接触、感知、观察,注重通过对周围生活环境的认知,激发对民俗文化的兴趣,培养幼儿爱家乡的情感。
2、《纲要》指导思想。
《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规定幼儿园要将“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的情感”作为保教主要目标之一。《幼儿教育指导纲要》指出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
3、皮亚杰建构主义理论。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中应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知识的积极建构者;教师应是有利于学生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民俗文化特色课程的开发以突出幼儿在主题活动、环境创设中的主体地位为核心,充分利用民俗文化资源,让幼儿融入自然、融入社会,为幼儿自主学习提供广阔的空间。活跃幼儿身心,提高他们在活动中的主动性,增强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及创新意识,促进幼儿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三、课题研究的概念界定:
民俗文化:是指依附人民的生活、习惯、情感与信仰而产生的文化,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它具有普遍性和传承性和变异性。它是人民传承文化中最贴切身心和生活的一种文化。
幼儿园课程:是指教育活动,泛指为幼儿设置的、并区别于其他教育机构的教育活动的总和。 这种定义,不再视幼儿园课程为狭义的教学科目,而把它泛化为对幼儿进行的一切教育活动,幼儿园课程不仅局限于学科教学活动,还包括其他任何类型的教育活动,包括生活活动、游戏活动、运动等。
民俗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是指:充分利用家乡最典型、最有代表性,与幼儿日常生活知识经验相接近的、具有乡土气息的、能为幼儿所接受的民俗文化主题教育内容来完善幼儿园课程的内容和结构等,有效促进课程的实施,提高课程实施的效果。也旨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研究如何充分利用家乡民俗文化资源,发挥民俗文化资源活化课程的功能,使幼儿园课程实施成为面向幼儿发展和生活的真实的教育过程。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多形式、多渠道的民俗教育活动,让幼儿了解我国优秀的民间童谣、游戏、艺术等。激发幼儿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培养幼儿喜欢传统文化的意识,感受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
2.将民俗教育渗透于教学活动、环境创设、区域活动等领域内容之中,促进教师有关民俗教育手段的提高与教学方式的多重探索,逐步学会积累、设计、实践、反思相关民俗教育活动内容。
3.通过民俗活动特色环境创设与多重挖掘,让幼儿园的环境创设更趋独特性与民俗性整体协调性。并形成园本特色的民俗教育课程内容,尝试进行对外交流、宣传、展示。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
收集民俗文化相关资料,了解其现状,并进行系统化的整理。筛选出适合于幼儿园开展的教育活动,把民间童谣、民间游戏、民间艺术等有机的融入到课程之中,贯穿幼儿的一日活动,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的和谐发展,丰富教师的特色课程资源。
我们将二级子课题分为:
《民间童谣在幼儿园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民间游戏在幼儿园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民间艺术融入幼儿园环境的实践研究》
六、课题的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通过多种渠道获取家乡的有关信息,搜集、整理家乡的民风民俗、民间工艺、名人故事等资料。
2、行动研究法:在研究过程中,注意收集反馈信息,及时调整计划和策略,将研究工作引向深入。
3、案例研究法:案例就是老师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发生的有意义、有价值的故事,把这些故事记录下来,加上作者的反思和感悟,就是案例研究,又称为教育叙事(或者教学叙事)。案例所反映的内容十分广泛,可以涵盖教育教学的众多方面。它具有真实性、故事性、启发性、研究性四个特点。
4、观察法:通过多种观察形式,真实地记录幼儿的表现,获取研究的第一手资料,为教师开展活动奠定基础。
5、调查法:通过访谈、问卷、谈话等调查方法,收集相关资料,尽量全面、客观、公正地再现幼儿情况,了解课题研究与幼儿、教师发展之间的关系。
6、经验总结法:重视资料的学习积累,及时反思、分析、总结研究过程中的成败得失,以课题研讨、案例分析、撰写论文等形式,推动课题研究不断向纵深发展,促进教师科研能力的不断提高,对取得的成就加以推广。
七、课题研究的原则
1、全面性原则:在实施研究的过程中,始终面对全体幼儿。
2、主体性原则:在整个研究过程中都要把幼儿作为活动的主体,遵循其人格、需要、情感,把被动接受的“要我学”转化为主动进取的“我要学”。
八、课题研究的保障措施
1、人员保障
课题组长是昆山市学术带头人,具有丰富的课题研究经验课,曾主持过“十一五”、“十二五”课题的研究,并顺利结题。题核心成员,一直从事幼儿园课题研究工作。围绕课题在各类刊物上分别发表多篇文章,并在各级教科研活动中观点鲜明、观念先进,成绩显著,均是教育科研的骨干教师,擅长于课题资料的积累与经验的分享,研究的合作。
2、资金保障
为了更好地进行课题的研究,我们还设立了科研专项基金,主要用于科研资料的搜集、科研队伍的培养、科研成果的奖励、科研活动的组织等,为我们进行课题研究提供了最坚实的保障。
3、理论保障
加强实验队伍建设和科研理论的学习,积极开辟多渠道的学习、培训途径,分别以园、教科室、教研组为单位,定期组织教师进行理论学习、案例分析研讨等活动。此外我们还将采用外出培训、专业培训、“请进来,走出去”等多样形式,汲取先进的经验,为已所用,逐步提高实验成员的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并鼓励不断总结经验,形成科研论文。
九、课题研究的步骤:
1、研究准备,制定方案阶段(2016.2---2016.8)
(1)申报课题,围绕研究目标,成立课题研究小组,明确分工。
(2)制定课题实施计划,举行开题论证会,修正研究方案。
(3)收集课题相关资料,组织教师培训学习。
2、组织实施,深入研究阶段(2016.9---2020.8)
(1)根据研究方案制定子课题方案,按照计划有步骤地实施。
(2)定期组织研究交流、阶段成果汇报和观摩活动,认真撰写中期成果汇报。
(3)在课题实施过程中组织教师动态培训,外出参观学习。
(4)做好课题研究过程中的资料收集,积累研究成果。
3、总结提高,效果测定阶段(2020.9---2020.12)
(1)总结研究成果,撰写课题研究报告、各子课题的研究总结。
(2)收集整理研究论文,编辑课题研究成果论文集。
(3)召开结题鉴定会,展示、推广课题研究成果。
十、课题研究的人员分工:
1、理论指导
昆山市教科室、凤栖园幼儿园教科研室
2、成员分工:
组长:邹彩霞
副组长:王依雯
组员:俞娅、邹燕、郑雅婷、陈欢、周思静、王娟
十一、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1、成果报告
2、论文集
3、凤鸟嬉栖特色集(民间童谣、民间游戏等特色集)
十二、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解读 教育部基础教育组织编写 江苏出版社
2、《幼儿园课程指导丛书》 美术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年6月版
3、《话说民间文化》 钟敬文,人民日报出版社
4、《中国民俗》陈勤建著,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