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艺术融入幼儿园环境的实践研究
巴城镇凤栖园幼儿园 大班课题组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1、课题研究的必要性:
在我国传统的社会中,行行色色的民间艺术一直伴随着孩子的童年。孩子们在与民间艺术尤其是民间玩具的亲密接触中成长起来:婴儿手摇着拨浪鼓、摇铃,戴着奶奶缝制的虎头帽,穿着虎头、猪头鞋,玩着各种小布偶,长大一些放风筝……然而今天的孩子,每天早早上幼儿园,在一天紧张的活动安排之后,忙于参加各种兴趣班:钢琴、英语、舞蹈、绘画、主持人……孩子们被迫追赶时代的脚步,几乎没有时间玩耍。就算有一点点时间,充斥在他们生活中的玩具便是芭比娃娃、变形金刚、遥控汽车……在幼儿园的日常活动中很少能看见专门的民间艺术,幼儿教材中也很难寻觅民间艺术的踪影。孩子们玩着高档的电动玩具,很少能接触到最原生态的草编,泥塑;看着进口动画片却很少听说过皮影戏。我们不禁要问:难道民间艺术只属于过去的时代,只属于过去孩子的生活?曾经给过去孩子带来无限欢乐的泥巴玩具、捏面人、折纸、剪纸、皮影木偶,真的已经过时了吗?作为幼儿教师的我们,是否应该重新把它们带入孩子的生活?要让孩子从小认同、欣赏民间艺术,必须为孩子营造具有民间艺术特色的环境,教育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幼儿园活动是实现幼儿教育的主要途径,理应承担起培养孩子对民间艺术的认同感和兴趣这个重任。
2、课题研究的必然性:
将民间艺术融入幼儿园课程当中的研究主要有两个方面的研究意义:一是理论意义。开展民间艺术融入幼儿园课程的策略研究有助于进行幼儿发展的理论探索,从而大大丰富了我国幼儿课程教育方面的研究,为理论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除此之外对于幼儿素质全面发展的研究也有很大的益处;二是实践意义。民间艺术融入幼儿园课程能够帮助从小培养幼儿对本国文化的认同感以及归属感,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和功能。此外,民间艺术对幼儿的审美感受能力、智慧潜能的开发、文化品格和科学态度的培养等方面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民间技术所蕴含的优良文化底蕴,它们所带来的价值观念和伦理情感等等都对幼儿的未来发展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
3、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及研究价值:
我国国内关于民间艺术融入幼儿园课程的研究正在逐步加深,再加上近年来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发展与完善,不管是对于教育者还是研究者,都引起了他们足够的关注,大量的理论研究成果表明,我国在幼儿园课程中融入民间艺术方面有一定的研究成就。
在民间艺术融入幼儿园课程的重要性方面,潘鲁生先生认为,民间艺术是祖先留给我们的重要财富,通过基础教育,既可以将民间艺术所蕴含的审美教育融入其中,还能在无形之中实现素质教育。21世纪初,国务院印发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让幼儿在平常的课程教育中感受到祖国的优秀且丰富的文化,从而激发幼儿对家乡变化与发展的情感。在后期颁布的《新纲要》中也提出了要在幼儿园教育中融入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民族文化,从而培养幼儿理解以及尊重的处世态度。
国外关于民间艺术融入幼儿园课程的研究,总体来说关于将传统民间艺术融入幼儿园课程教学当中的研究不太多,但是仍然确定了在幼儿园课程中民间艺术融入的重要性,并且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
不难看出,国外很多学者早已经看到了民间艺术的价值,并将民间艺术运用到了幼儿园课程教育当中,这样更有利于幼儿课程的学习和发展,这种在幼儿园课程中融入民间艺术的教学方式也将日益受到更多教育工作者的欢迎,他们的行为和思想都是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和思考的。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纲要》指导思想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要求幼儿教师要把当地的自然生态、社会生活、风俗习惯等独特的文化引进教育内容,为幼儿提供感受和体验家乡文化的机会,从而培养幼儿对社会的认同感,加深对本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之情,为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奠定基础。
2、《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带幼儿观看或共同参与传统民间艺术和地方民俗文化活动,如皮影戏、剪纸、捏面人等。”“幼儿艺术领域学习的关键在于充分创造条件和机会,在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丰富其想象力和创造力,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
三、课题研究的概念界定:
民间艺术:民间艺术是中国广大劳动人民所创造的,用来反映人民大众生活、思想情感与愿望的一种艺术形式。民间艺术和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反映了中国的民间文化、民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好的了解民间艺术,我们可以将民间艺术的特征归结为以下几点:1、民众性;2、原发性;3、民族性;4、地域性。
美术课程:是以美术学科为基础的课程。其目的主要是延续和发展美术的知识与技巧,以满足人类社会经济、精神和文化的需要;健全人格,形成人的基美术素质和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美术课程的价值:1、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审美意识。2、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3、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4、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5、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
民俗艺术融入大班课程是指:整合民间艺术,丰富课堂教学内容。如何在美术课堂里结合教材渗透家乡的民间艺术?把家乡的泥塑、陶器纳入雕塑课,木雕、根雕、编织纳入手工课,竹编、刺绣纳入图案设计,民居、戏台成为绘画创作课的素材,并且定期地开展民间艺术的综合实践活动,用多种多样的方式推介民间艺术的传承,达到教学的有序性和长效性。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1、培养幼儿对民间艺术的兴趣和对本土文化的认同感,让感受民间艺术,体验、创造民间艺术,激发了孩子内心对民间艺术的兴趣和热情。
2、把家长带入了民间艺术的回忆中,感受民间艺术的魅力。
3、本课题研究试图进一步完善幼儿园课程结构,增强幼儿园对课程的选择性,同时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形成我园的园本课程,提高教师的业务素养。
五、课题研究的内容:
收集民间艺术相关资料,了解其现状,并进行系统化的整理。筛选出适合于幼儿园开展的美术活动,将民间艺术有机的融入到大班美术课程之中,从不同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的和谐发展,丰富教师的特色课程资源。
六、课题的研究方法:
1、文献法:搜集和查阅有关文献资料,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论证资料和研究方法,对在幼儿园如何有效地开展民族民间艺术教育活动深入挖掘、总结和分析。
2、问卷调查法:有针对性地在一定范围内发放问卷,对需要了解的信息进行调查,收集好问卷后,进行分析研究,得出相应的结论。
3、观察法:在课题研究阶段,使用观察法,组织教师分析幼儿的年龄特点,观察幼儿活动行为,在活动中的表现,调整教育策略。
4、访谈法:对于在开展幼儿民间工艺文化艺术教育活动中出现的特殊案例进行访谈,正面接触,通过谈话、交流的方式了解问题所在,收集第一手资料,之后对此进行分析研究。
5、调查法:通过访谈、问卷、谈话等调查方法,收集相关资料,尽量全面、客观、公正地再现幼儿对于民间艺术的掌握情况,了解课题研究与幼儿、教师发展之间的关系。
6、经验总结法:重视资料的学习积累,及时反思、分析、总结研究过程中的成败得失,以课题研讨、案例分析、撰写论文等形式,推动课题研究不断向纵深发展,促进教师科研能力的不断提高,对取得的成就加以推广。
七、课题研究的原则、策略:
1、全面性原则:在实施研究的过程中,始终面对全体幼儿。
2、主体性原则:在整个研究过程中都要把幼儿作为活动的主体,遵循其人格、需要、情感,把被动接受的“要我学”转化为主动进取的“我要学”。
八、课题研究的保障措施
1、人员保障
课题核心成员,一直从事幼儿园课题研究工作。围绕课题在各类刊物上分别发表多篇文章,并在各级教科研活动中观点鲜明、观念先进,成绩显著,均是教育科研的骨干教师,擅长于课题资料的积累与经验的分享,研究的合作。
2、资金保障
为了更好地进行课题的研究,我们还设立了科研专项基金,主要用于科研资料的搜集、科研队伍的培养、科研成果的奖励、科研活动的组织等,为我们进行课题研究提供了最坚实的保障。
3、理论保障
加强实验队伍建设和科研理论的学习,积极开辟多渠道的学习、培训途径,分别以园、教科室、教研组为单位,定期组织教师进行理论学习、案例分析研讨等活动。此外我们还将采用外出培训、专业培训、“请进来,走出去”等多样形式,汲取先进的经验,为已所用,逐步提高实验成员的理论水平和科研能力,并鼓励不断总结经验,形成科研论文。
九、课题研究的人员分工:
1、理论指导
昆山市教科室、凤栖园幼儿园教科研室
2、成员分工:
组长:周思静
组员:沈情华、杨小玄、祁媛、吴丽红、周祺、费美芳、边芸雯、孙晓娜、徐湖婷、秦春梅、陈瑶。
十、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1、成果报告
2、论文集
3、园本教材(优秀教学活动设计、案例集)。
十一、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解读 教育部基础教育组织编写 江苏出版社
2、《幼儿园课程指导丛书》 美术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6年6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