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探讨(摘自网络)

作者:2018/01/15 12:00

摘要:民俗文化对我国人民的日常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是最普遍和最通俗的文化。本文对学前教育阶段民俗文化课程的价值与代表性进行简单介绍,并重点分析唤醒学生已有经验、进行互动情境教学以及优化课程内容选择等方面的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教学策略,旨在为关注这一领域的人士提供一些具有可行性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互动情境教学

一、引言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各界对我国的教育事业,特别是对学前教育阶段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学前教育阶段的民俗文化课程教学应该充分结合这一阶段幼儿的学习能力和需求程度,在内容的选取上将幼儿感兴趣的民俗文化作为主要教学内容,同时适当引入其他优秀民俗文化。在学前教育阶段让幼儿能充分获取民俗文化知识以及较好的情感体验。

二、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的价值和代表性

1.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的价值

在学前教育阶段全面渗透民俗文化,可以有效促进我国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并且帮助学龄前儿童树立正确健康的价值观念,拓展学龄前儿童视野的同时帮助他们培养多元化的思维。不仅如此,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还能帮助幼儿形成包容文化的意识,并且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社会责任感与民族自豪感,加深其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和尊重。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不仅能体验到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还能感受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幼儿是祖国未来的希望,也是祖国发展的根基,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的开展与探究,对于实现和谐社会以及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具有深远的意义。

2.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的代表性

学前教育阶段,教师需要将幼儿的发展当作教学工作的核心环节,把幼儿的学习和生活背景当成教学环节的重要因素,全面引导幼儿积极参与民俗课程教学环节。学前教育阶段民俗课程体现出了教育工作对于民俗文化的重视程度。例如,组织学生到自然环境或是民俗文化环境中学习,帮助幼儿将抽象的知识和具象的物体相结合,提高对民俗文化的理解能力。

三、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的教学策略

1.唤醒幼儿的已有经验

学前教育阶段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通过唤醒幼儿的已有经验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从而帮助幼儿获得新的知识。此种方式能使教学活动更加顺利有效地开展。例如,我国某地区的幼儿园教师通过互动游戏、观看图片以及观看视频短片的形式,融入民俗文化,便于幼儿更好地理解民俗文化内涵。该地区教师在进行“鼓楼”课程讲解过程中,通过向幼儿展示鼓楼的图片并且向幼儿提出“小朋友们觉得鼓楼像什么?”“小朋友们觉得鼓楼有什么特点?”等问题,引发幼儿对传统鼓楼特点的思考。当幼儿各抒己见,阐述心中所想之后,幼儿园教师将课前准备好的鼓楼模型摆在幼儿面前,让幼儿通过观察,思考模型与实际生活中的鼓楼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进行互动情境教学

在学前教育阶段,教师利用周围的教育和环境,根据教学内容为学生创造合理的教学情境,此种教学模式被称为互动情境教学。互动情境教学可以引导幼儿对工具和环境进行深入探究,并且推动教学活动的持续进行。互动情境教学的关键点在于创建科学合理的情境,因此需要教师对学龄前儿童的学习情况以及教学任务、教学目标进行全面掌握。例如,在“小蝌蚪”课程教学中,教师通过展现鱼苗器,引导幼儿观察鱼苗器中的小动物,在幼儿观察结束之后,向幼儿展示蝌蚪的生长视频,并且让大家模仿表演小蝌蚪的活动方式。

3.优化课程内容选择

衣食住行是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民俗文化中的衣食住行所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因此,学前教育阶段教师在进行民俗文化课程内容选择环节,需要注意民俗文化内容与学生的接受能力相结合,选取学生感兴趣并且适合学龄前儿童学习的内容。例如,我国某地区的幼儿园教师就将不同民族传统服饰内容融入民俗文化教学课程当中。教师首先询问班级中是否有少数民族的幼儿,若有便继续问其民族传统服饰有哪些,在什么时间和场景中才会穿着传统民族服饰等。通过此种民俗文化的教学,可以提高学生对于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提升民俗文化和民族精神在学生心中的地位。

四、总结

综上所述,学前教育阶段幼儿教师需要提高对民俗文化课程教学的重视,并且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学习和掌握与民俗文化有关的理论知识。学前教育阶段教师需要利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将民俗文化有机融合到学前教育中,从而实现两种课程和文化的良好互动,促进学龄前儿童的全面发展,为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