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与幼儿园的实现路径

作者:2019/02/25 12:56

摘要:民俗文化与幼儿园园本课程这两个分属于不同领域的词汇,因为文化而具有了耦合逻辑关系。它们之间的公共耦合关系凸显了幼儿园民俗文化园本课程的教育本体功能;内容耦合关系体现了幼儿园民俗文化园本课程的教育选择功能;多场耦合关系蕴涵了幼儿园民俗文化园本课程的教育实施功能。只有把握好民俗文化与幼儿园园本课程之间的耦合关系,才能提升幼儿园民俗文化园本课程的价值,促进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幼儿园民俗文化园本课程;公共耦合;内容耦合;多场耦合;实现路径

幼儿园园本课程作为幼儿园一种知识和文化传播的形式,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其最重要的文化教育职责之一便是“立根当地文化,培育儿童文化之根,明确其文化归属。”[1]根据夸美纽斯在其“艺术教学法”中探讨的有关儿童学习的内容———“初学之人应当先用他们熟悉的材料去练习”,[2]为此,幼儿园园本课程内容中应包括大量与儿童生活相关的民俗文化知识,在这些他们本就“熟悉的材料”中学习,明确自己的文化归属,增强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实现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发展。幼儿园园本课程不仅是人类文化生活系统的传递,更关涉着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从儿童时期就开始根植国家文化和民族文化的发展战略和文化理念。至此,民俗文化与幼儿园园本课程这两个分属于不同领域的词汇,因为文化而具有了耦合逻辑关系。

一、民俗文化与幼儿园园本课程的耦合逻辑

首先,民俗文化融入幼儿园园本课程,使得具有民族文化生长力的幼儿园园本课程建构成为可能。作为民族文化最重要组成部分的民俗文化,不仅代表着人类生活中行为和价值的复合体,规约着人类的思想和行为,更是影响儿童成长过程中的决定性因子,是儿童社会化的自然之师和文化之基。民俗文化融入幼儿园园本课程能够产生巨大的民族文化生产力———民族文化的传承力与发展力。这种产生于幼儿园民俗文化园本课程中的民族文化生产力既能在潜移默化中向儿童传承民族文化,让民族文化在儿童的心灵中萌芽并茁壮生长;又能使儿童身心得到民族文化的滋养,培养其文化根基和包容意识,促进身心的和谐发展。一旦具有民族文化生产力的园本课程建构起来,就会对儿童的身心发展产生极其深远而持续的重大影响。其次,民俗文化与幼儿园园本课程具有内在的文化同构,使得民俗文化的活化传承在幼儿园园本课程实施中得以实现。作为一种鲜活的文化形式,渗透在幼儿园园本课程中的民俗文化能够有效地激发与唤醒儿童对社区、家庭情境和生活场域的记忆,使幼儿园成为“儿童、民族传统与村落共同体之间的延续”。[3]幼儿园民俗文化园本课程包含了儿童所熟悉的一切民俗文化,他们在学习中不断汲取文化认同因子,在游戏中不断模仿和创造文化因子,在适应中不断熟悉和认同文化内核,从而产生深刻的文化信念和文化依恋。最后,民俗文化与幼儿园园本课程的耦合逻辑关系还体现在双方彼此紧密结合和联系的程度上。幼儿园园本课程是民俗文化的形式,民俗文化是幼儿园园本课程的资源。二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促进文化传承和儿童发展。一方面,虽然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不排斥任何一种手段和途径,但幼儿园园本课程作为儿童主要的民俗文化传承手段,是民俗文化必不可少的依靠;另一方面,民俗文化是幼儿园园本课程制定和实施的内在血脉。幼儿园园本课程的根性在于采取适宜儿童文化背景内容以丰富儿童的生活世界和对本民族文化的肯定性情感体验,在心理和行为上促成儿童对本民族文化价值观念的认同,最终对儿童的道德认知、行为规范及社会性发展起到良性的促进作用,推动儿童身心的和谐发展。因此,民俗文化与幼儿园园本课程彼此紧密结合的程度直接影响园本课程的内在价值和实施效果,并间接影响幼儿园的育人目标和教育质量。

二、公共耦合:幼儿园民俗文化园本课程的教育本体功能

“耦合”原本是一个物理学概念,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体系或运动形式间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或联合的现象。[4]公共耦合是耦合的其中一种形式,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模块通过一个公共数据环境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耦合”。民俗文化与幼儿园园本课程在幼儿园这个特定的教育情境中彼此作用,相互联合,对儿童进行身心方面的教育和影响。为此,在这里引入物理学的公共耦合概念,能更加多学科多视角地审视民俗文化融入幼儿园园本课程的价值和意义,同时也能对民族文化与幼儿园园本课程育人的教育本体功能有更加深刻的理解。民俗文化是民众思考的渊源,具有直接或间接的教育作用。[5]儿童生活在民俗文化各种看得见和看不见的仪式、娱乐、审美、祭祀及各种对生命意义进行诠释的活动中,产生了对生命的敬畏,对规范的遵从、对道德的感悟以及对社会的认知。亚斯贝尔斯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习俗便是德行的承担者。”[6]幼年时期对民俗文化的耳濡目染,使儿童不仅从语言、饮食、衣着、运动等方面融入了本族群体,更从思想上高度认同本族群体的价值观念,形成共同的文化心理。民俗文化的教育价值在当今时代不断得到挖掘和认同,广大学者对民俗文化进入课程的原则、方法、途径等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目前也获得了较大的进展。幼儿园园本课程是指依托儿童的生活文化背景,结合儿童的社区生活经验以及儿童的身心发展需求,遵循儿童的知识和年龄特征,合理适当地选择和组织儿童生活世界中有益的教育性知识和经验。幼儿园园本课程中包含了大量地方性知识,对儿童身心所起的教化和启迪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与此同时,这些与儿童生活世界息息相关的地方性知识中包含了大量有关民俗文化的内容,与儿童的生活世界相通共融,让儿童在已经熟识的过程和情境中学习更多的民俗文化,将家庭社会的学习情境迁移到幼儿园的课程学习中,这样既使儿童获得了自身成长的文化根基,习得了优秀的民俗文化,又极大地提升了园本课程的教育价值。民俗文化和幼儿园园本课程在充分实现它们各自的教育本体功能外,产生了“1+12”的公共耦合效应。

三、内容耦合:幼儿园民俗文化园本课程的教育选择功能

内容耦合,是指当一个模块或系统直接修改或操作另一个模块或系统的数据,或者直接转入另一个模块或系统时发生的耦合现象。内容耦合的适应性“标志着两个模块之间彼此结合的紧密程度”。[7]根据学者对幼儿园民俗文化课程的内容选择,可根据其知识领域的不同分为衣食住行、人际关系、自然地理、口头语言、游戏体育、节日庆典、音乐美术等七大主题。[8]民俗文化包含的内容非常丰富,然而,有些民俗文化的内容与幼儿园园本课程耦合的适应性较强,更容易在幼儿园中开展、推广和普及,而有些民俗文化与学校课程耦合的适应性偏弱,仅适合在民族学校开展一定的认知活动。[9]为此,在各类民俗文化资源内容进入幼儿园园本课程并与实际的教育活动发生联系之前,有必要利用其教育选择功能,以符合儿童发展需要的原则对民俗文化与幼儿园园本课程耦合的适应性进行考察,从纷繁复杂的民俗文化资源中进行课程资源的筛选、开发与实施。以新疆民俗文化中的音乐资源进入幼儿园园本课程为例。语言游戏歌和身体游戏歌作为新疆儿歌的主要内容,从表面上看似乎都非常适合作为幼儿园民俗文化课程,但语言游戏歌完全符合维吾尔语音程和语音特点,而身体游戏歌却能找到与汉族游戏儿歌内涵相似、旋律声调接近但口语节奏迥异的儿歌,如《跳绳歌》、《手帕歌》和《狼与羊》等。[10]身体游戏歌既能凸显汉族和维吾尔族两个不同民族的语言文化特色,又能使其符合和适应维吾尔族儿童的发展需要,因此,在选择进入幼儿园民俗文化课程的音乐资源中,身体游戏歌与幼儿园园本课程耦合的适应性更强,比语言游戏歌更适合进入幼儿园民俗文化课程,也更能培养儿童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和尊重不同民族差异的能力,因此提倡在幼儿园园本课程中进行有力地推广、学习和普及。此外,那些需要儿童在其生活场域中才能理解并发挥其最佳教育功能的民俗文化,尤其是那些特别强调生活经验、社会关系和具有情境化和仪式化的民俗文化,如瑶族儿童的“度戒”仪式、裕固族儿童的“剃头仪式”、侗族儿童的“三朝酒”以及各民族的婚丧仪式、抚幼习俗以及每个成员共同恪守的行为方式等民俗文化资源,与幼儿园园本课程的耦合适应性较弱,儿童也很难深入地理解和领会其中的文化精髓。这些活态的民俗文化资源虽然对儿童文化情感的渗透和文化性格的塑造具有特殊的启迪作用,但在幼儿园园本课程的实践应用中,却由于很难突破儿童理解和生活场景的困境,因此与幼儿园园本课程的耦合适应性不强。仅需教师在幼儿园某项活动和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告知儿童这些民俗文化的价值、发生的背景及大致过程即可,不需要通过设置相应的幼儿园园本课程进行大规模地亲身体验和推广。

四、多场耦合:幼儿园民俗文化园本课程的教育实施功能

“多场耦合”是指多个物理场通过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产生的叠加效应对作用对象共同产生影响的耦合现象。民俗文化进入幼儿园园本课程之后,无论是幼儿园园长、教师和保育员,还是家长和儿童所在的社区,都对幼儿园民俗文化课程的实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之间产生的耦合效应和实施过程与物理学中的“多场耦合”现象有着异曲同工之处。不同文化实施主体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产生了一种多重叠加效应,这种效应共同对幼儿园民俗文化课程的计划、过程和结果产生着重要而深远的影响。幼儿园民俗文化园本课程不仅有利于民俗文化在幼儿园的传承与发展,更有利于幼儿园园本课程质量的提升和儿童个体的长足发展。然而,将民俗文化融入幼儿园园本课程中是一个复杂而艰难的过程,需要幼儿园、家长和社区的共同努力和有效配合,才能使幼儿园民俗文化园本课程的实施成为可能,从而发挥其对儿童健康成长和发展的重要作用。为此,幼儿园领导者和管理者一定要高度认同民俗文化融入幼儿园园本课程的价值和意义,根据促进幼儿园全面发展的五大领域目标(健康、社会、语言、科学、艺术)和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制定民俗文化融入幼儿园园本课程的相关制度,通过对不同课程和不同班级的具体调查,将民俗文化融入园本课程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组织形式进行严格把控,确保民俗文化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从而避免其实施过程的盲目性与随意性;其次,幼儿园教师在实施民俗文化园本课程时,不仅要主动克服自身对民俗文化传承自觉意识和责任感较低的问题,更要利用幼儿园民俗文化园本课程灵活巧妙地丰富幼儿园区角活动、过渡幼儿园一日活动环节、充实幼儿园户外活动、扩充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形式,充分挖掘民俗文化园本课程的教育价值,提高幼儿园的教育效果。[10]此外,家长的教育观和儿童观将直接影响他们对教师实施民俗文文化园本课程质量的判断。家长对民俗文化园本课程在儿童个体发展中重大意义的认知以及对幼儿园实施园本课程的理解和支持,将会更加引起儿童对民俗文化的共鸣与兴趣,增强儿童学习的自信心,进而体验到学习民俗文化所获得的成就感;最后,社区在大型活动中有效植入民族文化园本课程的内容,同样可以使儿童在娱乐与活动的氛围中增强他们对民俗文化的认识和热爱,促进他们的学习与发展。例如,社区可以组织儿童在端午节开展“裹粽子”、“编五彩线”、“挂香蒲”等游戏,中秋节开展与节日应景的“中秋童谣念唱”、“击鼓传月饼”等游戏,元宵节开展“夹汤圆”、“闹元宵”、“猜灯谜”等游戏,让儿童将民俗文化园本课程的学习从课堂内延伸到课堂外,形成幼儿园和社区教育的一致性和统一性,加深儿童对传统民俗节日和民族传统文化的感性认识,提升儿童学习民俗文化的质量,从而促进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民俗文化与幼儿园园本课程的耦合既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民俗文化融入幼儿园园本课程从政府教育部门的物质和政策支持、幼儿园的统筹安排、民俗文化内容的选择、教师对课程的具体操作以及社区和家长的社会支持力度,都对幼儿园民俗文化园本课程实施的有效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只有社会各方面的力量进行全方位的配合,才能使民俗文化与幼儿园园本课程耦合关系的独特优势体现出来,促进课程与儿童生活、课程与社会的联系,实现儿童教育的民族化、乡土化与生活化,[11]提升幼儿园民俗文化园本课程的价值和学前教育的质量,为培养身心健康的儿童作出巨大贡献。正如有学者指出,园本课程建设影响学前教育质量,而学前教育质量“最终指向每个儿童的生存与发展,进而影响着每个家庭的福祉和国家的和谐以及未来的人力资源储备”。[12

参考文献:

1]赵海燕.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2:6

2]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傅任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5

3]李玲.少数民族地区学前教育的现状调查与思考———以贵州省遵义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为例[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1(02):171175

4]夏征农,陈至立.辞海[K].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1694

5]赵海燕,杨晓萍.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的儿童发展价值阐释[J].教育探索,2012(02):136139

6][德]亚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1:15

7]杜晖.基于耦合关系的学术信息资源深度聚合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3:67

8]赵海燕,徐跃东.学前教育民俗文化课程的内涵、价值及内容选择[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5(02):164169